□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石板滩村,年味渐浓。养肥的年猪早已准备好,炊烟纷纷升腾、笑声四处响起,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656户村民火热的日子在此时具象化。
在彝历新年到来的前一天,11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石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韩庆龙,以及他手绘的8张村情地图里热气腾腾的村庄和生活。
村委会办公点在最低处,山上居住着韩庆龙牵挂的23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一条条蜿蜒的小路从村委会延伸出去,韩庆龙心里很清楚,哪一条小路通往哪一户村民。
记者决定跟随韩庆龙,走一遍他走过无数次的路,感受这个村庄巨大变化之下的活力。
掌握民情,手绘村情地图
韩庆龙和记者碰面的地方在村委会,这里也是他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场所,“白天在一楼办公,晚上我就住在二楼。”
村委会办公室里挂着8张手绘地图,分别对应着8个村民组。其中一张地图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一个红色圆圈旁写着“杨志书,6口人,脐橙5亩”。韩庆龙说:“这是我到村后画的第一张村情地图。”
聊到自己一笔一划绘制的8张村情地图,韩庆龙打开了话匣子。趁着时间还早,韩庆龙决定带记者先去杨志书的家里看看。
“2023年8月,我从四川农业大学来到了石板滩村,身份从大学教师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韩庆龙回忆,当地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600多米到1600多米之间,山路曲折、沟壑相隔、岔道弯路都多,交通极为不便,“刚上任时,我就当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丰母体的面许下承诺:要记住全村199户脱贫户、52户监测户的住址、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
韩庆龙并非说说而已。“从去年初到10月,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逐户核对方位、家庭信息和收入来源,为8个村民小组各绘制了一张帮扶对象的村情地图。”韩庆龙说。
“6组的吉牛格批今年把蜂箱增加到了5箱,前段时间刚摇了一批蜂蜜。”
“7组的马古批养的母鸡太肥了,下不出蛋,问了专家,准备把这批蛋鸡当作肉鸡卖。”
……村情地图在韩庆龙的脑中,不止是一幅幅地图,更像是一户户帮扶对象的精准画像。
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
穿过 353 国道,车辆进入一条蜿蜒小路,翻山越岭后,来到一片脐橙园里。“韩老表来啦!”杨志书远远地打起招呼。
望向眼前开阔的山坡,韩庆龙继续说道:“每家每户的条件都不一样,4组能种蜂糖李,其它组也跟着种,能行吗?肯定不行,要因地制宜。我们反复研究和论证过,900米以下种脐橙、蜂糖李,900米以上种花椒、核桃等。”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资源,韩庆龙把石板滩村的产业打理得风生水起。“种水果,我们就邀请水果专家,养鸡养牛养蜂,我们就邀请畜牧专家。”
从杨志书的果园出来,记者跟随韩庆龙向村委会方向折返,再次经过353国道,从另一条小路上山,这次去的是7组的马古批家。
在一片核桃林下,彝族小伙马古批正在鸡棚外投放饲料。
今年春天,马古批主动找到韩庆龙,想发展养殖业。“我联系学校专家进行视频会诊,最终敲定‘核桃林下生态养鸡’的路子。为了选好鸡苗,我陪他跑遍了县城周边的鸡苗场,最终引进300只抗病性强的跑山鸡。”
“这些鸡怎么不下蛋?”马古批眉头紧锁。
韩庆龙立即向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请教,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是鸡养得太肥了,所以不下蛋。这批鸡只能当作肉鸡卖掉。”好在销售也不成问题,这批鸡预计会有不错的收益。
培养人才,让产业持续下去
从马古批家回到村委会,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各家各户的灯火陆续亮起。“明天就是彝族年了,村民要早起杀年猪,估计今晚都会休息得早一些。”
在村委会里,记者和韩庆龙坐下来继续深谈。
“我来了以后,石板滩村的蜂糖李、蜜蜂、蛋鸡等产业都相继发展起来了,我们走了之后,这些产业还能不能持续下去?想来想去,还是要为当地留下人才。”
石板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丰母体是一名90后返乡大学生,在四川农业大学3轮持续接力帮扶下,逐渐成长为村组干部、养蜂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丰母体跟着川农大养蜂专家学习,现在他成了‘土专家’,不仅能给村上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还担任了县上的特聘农技员。”
更多的“种子”也已种下,韩庆龙在村上打造的“彝韵橙香小书屋”深受孩子们喜爱。“我利用周末,把川农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师资力量利用起来,持续开展‘每周一课,送教下乡’第二课堂进乡村主题活动。”韩庆龙说。
夜深了,记者与韩庆龙结束了谈话。他照例写起了帮扶日志:“今天看了杨志书家的脐橙,品质比去年更好,马上上市,要抓紧联系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