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苏杭
一粒油菜籽的培优路
加工企业联合科研力量,开展商业化育种
加工企业提供种子、农药、技术等,种植大户安排生产,实现区域油菜产业升级
加工企业收购油菜籽,细分市场,研发产品
产品品牌展示、销售,最终奔赴千家万户
6月伊始,四川水稻栽插工作接近尾声,油菜籽收储即将迎来高峰期。在成都市新兴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粮油”)门口,运送油菜籽的货车排起了长队。
经取样检测合格后,一车车油菜籽将进入收储车间。此后,它们将在这座油脂加工厂里经历清选、蒸炒、压榨、过滤、精炼等多道工序,最终变成晶莹透亮的菜籽油,奔赴千家万户的厨房,唤醒川菜千万滋味。
然而,一粒油菜籽的旅程远不止于此。成都推动粮油产业发展,正以加工企业为引擎,驱动着从育种到研发、从生产到品牌的油菜全产业链升级,让油菜籽的价值在链条延伸中不断攀升。
良种链条
从田间到工厂的品质共建
往年此时,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油菜籽已运抵新兴粮油,但今年插秧时间紧,收获的3吨多油菜籽仍堆在仓库。“来不及精细除杂,达不到他们的杂质标准收购线(最高不超过2%),加上今年种得不多,打算自家榨油吃。”负责人黄光伦解释道。
新兴粮油年产20万吨菜籽油,每年需从省内外收购大量油菜籽,是本地油菜籽加工的“风向标”。新兴粮油副总经理郭洪祥强调,收购标准明确,油菜籽的含油率、芥酸含量、水分、杂质等指标都取样合格方能进场。
今年未能达成合作,但双方的联系不会就此中断。对于黄光伦等种植大户而言,从新兴粮油获取市场行情动态和品种需求、收购标准变化,是安排生产的重要依据。
这种紧密联系源于早期的深度协作:为构建品质稳定的原料供应链,新兴粮油统一向四泓专合社等合作伙伴供应种子、农药和技术,并高于市场价收购达标菜籽。“每吨比市场高出200-400元。”黄光伦证实。
协作的成果已扎根田间。“现在种的‘川油81’就是他们推荐的品种,含油量高,产量也高。”黄光伦说,今后还将继续种植。
推动良种落地的,正是新兴粮油联合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力量,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开展的商业化育种。“所有选育品种都经过试验田测试、示范基地规模化验证,成功后才推荐给种植户。”郭洪祥介绍,这一选育模式让好品种“种得好、收得上、榨出好油”。
近两年,双方联合选育的“川油81”“川油83”和“望乡油1881”等良种,集高产、高出油率、“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特性于一身,还具备宜机收、抗性强等优势,已成为种植户的首选品种。
如今在邛崃,这些由加工企业深度参与选育推广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5%,为区域油菜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价值延伸
一粒油菜籽的全链创新之旅
走进新兴粮油生产车间,浓郁的油香扑鼻而来。去皮冷榨黄菜籽油、小榨浓香菜籽油、低芥酸纯香菜籽油……在这里,一颗颗油菜籽经过不同工艺的精心处理,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具独特风味与功能的川味“搭子”。而压榨提取油脂之后产生的副产物——菜饼和菜粕,也不会被浪费,它们将作为优质的饲料蛋白原料,用于畜禽水产养殖。
乍一看,一粒油菜籽的价值似乎已经被“吃干榨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去年我们用‘川油81’研发的高甾醇菜籽油产品已基本成型,今年计划用其他油菜品种进一步验证,并持续优化工艺参数,以提升菜籽甾醇含量。”郭洪祥介绍。这款由新兴粮油与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功能性食用植物油,正是企业推出的创新成果,主要针对消费者对食用油健康功效的关注。
尽管当前消费者对功能性油脂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这类产品也尚未成为大众广泛需求,但新兴粮油已经开始储备技术、研发产品,积攒在食用油细分市场的未来竞争力。
作为全省油脂行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兴粮油深谙引领行业不仅在于满足当下,更在于预见并塑造未来。
为打破食用油行业产品同质化困局,新兴粮油锚定菜籽油细分市场,将“深耕一粒籽的价值”作为长远战略。凭借自主研发的川香物理去皮工艺与浓香低温冷榨工艺,成功推出去皮冷榨高端菜籽油系列,并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
区别于传统菜籽油,该系列产品在原料溯源、生产工艺与包装设计上均实现创新突破。
“原料来自自有种植示范基地及受控合作基地,通过去皮冷榨,不仅锁住了菜籽油的醇厚风味,还减少烹饪油烟。”郭洪祥介绍,为触达目标消费人群,构建了“双线融合”营销矩阵,既通过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农博会等专业展会进行品牌展示,又借助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记者手记
看油菜籽不平凡的“价值跃升记”
在新兴粮油门前,蜿蜒的车队与弥漫的油香,不仅描绘着工厂的繁忙,更诉说着油菜籽不平凡的“价值跃升记”。
在这里,一粒籽的潜能被精密解锁与重构,也深刻揭示着: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亟需培育具有前瞻视野与强大整合能力的“链主”。它们主动扮演着产业标准的制定者、技术革新的推动者、市场需求的捕捉者,最终成为价值链上的精密整合者。
这一实践,恰为成都打造全省粮油五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主承载地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