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50415期
探索“共营制” 麦田里种出新希望

    

□张凤莉 孙小红
  近日,在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千亩麦田沐浴在阳光下,麦穗低垂,饱满喜人。阡陌纵横间,几处田舍点缀其中,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生态美景。
  而在宝林镇龙形村的麦田里,麦浪滔滔,无人机“嗡嗡”作响,掠过田头,将药剂均匀地洒向麦叶。该村党总支书记邓成斌站在田埂上,望着高效作业的现代农机感叹:“这要归功于农业共营制蹚出的新路子。”
  作为资阳市 2024 年农业共营制试点村,龙形村曾面临“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的难题。“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种不动地,不少田块荒得长草。”邓成斌回忆,去年村里试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共营模式,把200亩零散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当年就助农增收5万余元。今年更是以“土地入股+流转”的方式整合570余亩地,打造小麦种植基地。
  田埂边,在智慧农机的助力下,传统农事焕发新生机。无人机手熟练地更换电池、添加药剂,一天即可完成全村植保作业。“播种机、无人机、收割机等替代人工,村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流转租金+务工收入’三重收益实现增收;没入股的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加上务工收入,村民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邓成斌的账本里,写满“共营制”带来的民生温度。
  “目前小麦长势还可以,预计亩产800斤。”站在即将丰收的麦田边,邓成斌规划着:“小麦收割后立即抢种水稻,实现‘一田双收’;依托宝林镇全域集体经济公司的烘干、仓储设备,畅通小麦从田间到市场的链条。土地、资金、技术通过共营制串成‘增收链’,地没荒、人没闲、钱没散,乡亲们的日子就跟这麦穗一样,越来越饱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