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30608期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扫码看专题报道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芒种时节,四川的“双抢”渐入尾声。机收后经转运烘干的小麦,入住粮仓。与此同时,插秧机栽下行行新绿,无人机播撒粒粒良种。据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6日,全省大春粮食已播栽7074万亩(不含移栽),完成89.5%。
  繁忙的生产一线,正是当下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在全川沃野延伸、拓展的一个切片。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首站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四川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担当,扎根向下,聚力向上。围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这篇大文章,全省上下提笔挥毫,点撇横竖间构筑起粮仓骨架,描绘熠熠沃野画卷。
  向下扎根,有地才有粮,力促多产粮、产好粮。2022年四川粮食产量702.1亿斤,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丰稔连连,但粮食生产须臾不容放松。围绕2023年度粮食播面、产量分解任务,各地千方百计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
  向上生长,一地谋多收,让种粮有钱赚、增收可持续。我省各地正聚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提效率、增效益,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让一片粮田,能赚上几遍钱。
  一年回眸,接续奋斗。值此重要节点,本报隆重推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别报道,梳理和展示蜀乡各地在锦绣田野上书写的时代答卷,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斗志昂扬再出发!

一地一策 天府拓粮仓
  “天府”之名得来久矣。秦汉时期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农业富足,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被冠以“天府之国”美称,而这一美称也逐渐成为四川的代名词。
  时至今天,保有7841万亩耕地的四川,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天府粮仓”的打造注定基础不同、情况复杂。有需要严格保护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的成都平原、不适宜农业机械化的丘陵山区、气候寒冷产业单一的高原地带……“天府粮仓”的打造难度大、工程量大,必须立足各地实际,一地一策。
  面对时代新考题,四川既有全局谋划,又有地方量体定制。从省市县到乡镇村,勠力行动。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度超常。而除了省级层面,眉山、德阳、凉山、遂宁等地的“天府粮仓”市州实施方案相继出台。
  仔细研读,会发现其中孕育着粮食发展理念的转变。以粮为纲,但又不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说农业,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天府粮仓”的建设放在大农业、大粮食、全链条的大格局中通盘谋划,由此带来资源要素、市场需求在乡村的汇集和激活。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布局整体推进。其中,布局的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五区”,要根据气候、地形、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明确各自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
  具体任务上,稳数量、提质量是守牢建好“天府良田”的两个关键。在稳粮播面上,省上明确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制度化,严格良田粮用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各地以此探索耕地分类治理路径。成都平原的眉山市东坡区,拿出实招硬招,每亩水稻在兑现国家现有补贴基础上再增加200元补贴,此外还有贷款贴息、小麦示范补贴等系列区级奖补政策,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盆地丘陵的泸州市纳溪区,按照“中稻+再生稻”“吨粮田”水稻高产攻关技术标准,实行规范化栽培、绿色防控,辐射带动全区科学高效种田。此外,还有绵阳市游仙区探索的“土地大托管”模式、资阳市安岳县以粮经统筹腾退低产果园等,各地在稳播面策略上各有侧重。
  在提质量方面,抓手是建设“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我省明确分阶段把全省63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针对平原、丘陵、山地建设的最新技术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出台。
  不仅各地技术标准不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上也实行差异化补助。今年开始,我省一方面按照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分类实行差异化补助,另一方面按照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区域类型实行差异化补助,中省财政每亩补助水平将提高至少200元。
  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有所差异。盆周山区的洪雅县,配套建成600公里沼液管网,推动粮油生产绿色高效发展;攀西地区的西昌市,作为安宁河谷的核心区,致力打造全国玉米种业科技新高地。

百物丰食 天府皆粮仓
  入夏生机旺盛,放眼天府之国,菜肥麦熟,瓜熟豆满,茶果盈枝,林药遍野。
  四川地形气候多样,造就了农业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天府粮仓”如何建?在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看来,要“在不对既有农业生产格局大破大立的前提下,努力拓展食物来源。”“天府粮仓”不仅装粮油,更要装丰富的川茶、川果、生猪、蔬菜、中药材等,构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这与当下的大食物观相契合,也更符合四川各地差异化发展特征。而以粮食安全为统领,当人才、技术、资金各资源要素向乡村土地不断流动,触发的是农业供给侧变革,产业链条补起来,乃至乡村业态重塑。
  首先,供给侧之变,变的是什么?在全省“粮经统筹增效益”行动中,各地既不把粮食落下,又把特色经济作物种起来。乐至县以“豆-玉-芋-油”四茬轮作、桑(果)园间作大豆,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万亩;阿坝州谋划全方位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推动高原绿色蔬菜和特色养殖等农牧循环发展;东坡区永丰村与国药太极集团的中药材订单,江安县22个村与五粮液签订的高粱订单等,纷至沓来。
  其次,产业链条补起来,补的是什么?优良品种是基础,提升品质是保障,科学加工是成就品牌的关键。洪雅县出台稻谷生产技术规程,以稳定优质的大米塑造大米品牌“骑龙”;南江县建设高端稻米精深加工中心,潜心打造“长赤翡翠米”品牌。
  再者,带来乡村业态重塑,发展路径更宽了。农业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物产出,还有美好的生活方式。如在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粮仓被打造成景区,引入音乐、文创、民宿、书院等多元业态,成为热门打卡地。
  无论是结构的优化,还是链条的激活、产业的融合,落脚点都是,让种粮有钱赚。“以人为本”谋“三农”,才能激发各方人士参与“天府粮仓”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路线既定,接下来更须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稳扎稳打,循序推进“天府粮仓”更丰盈稳固,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本底支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