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兴友
声声时鸟不留停,过柳穿梅正好听。
风絮欲飞随荡漾,江花未插莫飘零。
随时骑游穿新绿,无数香车撵破青。
不分春光浓似锦,也来凭眺一登亭。
这是清代诗人李茂昭在两百多年以前,对自己家乡金堂县红豆村春秋风景的描述。诗的名字叫《红豆村春秋十二咏》,载于清代《金堂县志》。
那么,红豆村又在哪里呢?据载,红豆村位于金堂县“治南四十里三州山”,即如今的蓉郊青白江区清泉镇五桂村。现在的五桂村跟李茂昭时期的红豆村有哪些区别?我们可以借用一首打油诗加以大致的概括——
半山半水半人家,半坡半地半田洼。
清初鄂粤客家至,世代耕读勤传家。
春樱夏李秋枇杷,雪酿梅酒橘枝压。
盛世喜迎二十大,乡村振兴乡亲夸。
三州山是龙泉山脉中的一个小地名。爬上山顶,成都平原有一大半能够尽收眼底。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栖居的6400多人中,有90%以上为“湖广填川”而来的客家人。对于家乡巨变所带来的幸福感,他们的体会是深刻的,满满的——
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之时,当地党委、政府在三州山下的“林溪谷”修建了漂亮精致的三层楼房,把附近100多户住在土坯房中的群众安置进小区,解了这些乡亲们的住房之忧。
龙泉山脉山薄,储水难,当地党委、政府早在十年前,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安装到家家户户,把东支渠的河水引上山顶的蓄水池,解了乡亲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之忧。
五桂村盛产樱桃,曾经道路狭窄停车难。2017年,市区两级1200万元的“精品林盘项目”落户五桂村,一条宽敞的标美路由山麓蜿蜒至三州山上,解了乡亲们出行和产业发展之忧。
一度,乡村民房风貌乱,基层议事达共识,“村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两个一点”改风貌,解了乡亲们“生态宜居,村美景美”在家门口难就业之忧。
欧洲产业城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双双落户在村邻,只要勤劳就有位,让乡亲们春耕秋收忙农活,农闲之时当工人“挣大钱”。
站在三州山上,近看有成都平原的袅袅炊烟,远看有数百公里外贡嘎山顶经年白雪。脚下,既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驯养鸟禽的“天府孔雀园”,也有专为奥运会提供羽毛球半成品的生产企业“成羽体育”;既有承接国际国内马术训练比赛的“天骁马术俱乐部”,也有国家重点养老项目“万瑞康养”。
两百多年前,李茂昭“随时骑游穿新绿,无数香车撵破青”,无非是“骑马游”乘坐“马拉香车”。近十年来,水泥路、光纤宽带、天然气、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户均小轿车达到一辆以上。以院落为单位的农村生活污水实现100%无害化集中处理,农药、化肥使用量连年下降。国家级大气污染环境监测站落户五桂村,全境实现农作物秸秆“零”焚烧。
站在三州山上,听时代号角吹响,看成都平原,看乡村振兴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