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庄我的家
□郭勇
剑阁县西北角,剑门群峰中,有一山形似马耳朵,故名马耳山。行人来到山脚下,只有仰望的份儿,山势挺拔甚至于有些“倔强”,与剑门关大小剑山北向绝壁一般,似刀削斧劈的高墙拔地而起,都是剑门七十二峰的“骨骼”和“血统”。马耳山,只因峰形似马,暴露了一匹深藏于此的“马”的行踪。
一
早年 是一匹瘦马
千万年来,马耳山困于重峦叠嶂的剑门群峰之中,由于交通的局限,鲜与外人来往。
这里与外界交通不便,却树木茂盛,除了剑阁本地盛产的柏木外,还因独特的环境,生长有珍贵的楠木等树种。特别是有一种叫“九把斧”的树,木质非常好,是烧优质木炭的好材料。
“马”自然也就遁形于森林中了。早些年,当地群众只能肩挑背磨,使用着传统的农具。后来这里规划成了一个林场,工人开始了“靠山吃山”的采伐。
上好的木材野蛮生长着,村民也粗犷地开发着。这种笨拙的伐木生活方式肯定也给地方的长远规划带来后患。特别是这里的稀有植物,生长缓慢,生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砍伐的速度。
就拿“九把斧”来说吧!这种多悬于岩壁的植物,像雄孔雀的尾巴一样,把大量的椭圆形硬叶片铺排在岩壁上,像打开的屏羽。微风吹过,还向人不停抖动,炫耀自己的稀有和珍贵。
也正因为“九把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岁月的累积慢慢形成的木质坚硬,常被烧炭客盯上。砍去一棵,要想再见到,估计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只顾眼前的利益,并不是没有成本的。
后来,政府批示地方应保护这些珍贵林木。这匹寂寥的大山才恢复了平静,这匹“倔马”才不被人薅尽“马毛”。但刀斧、锯子留下的硬伤已经让这匹“马儿”显得特别“清瘦”。
二
后来 是一匹骏马
京昆高速过境剑门七十二峰的时候,给这里捎来了发展的讯息。剑阁也看到了发展机遇,多方筹资,终于打通了马耳山前的金子山隧洞。
马耳山从此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为什么呢?因为从广元嘉陵江西岸到绵阳涪江东岸一线拉开 200公里,北面刀削斧劈的崖壁拔地而起,宛如长城。从剑门关到剑阁境内的海拔至高点五指山近50公里地段,山峰如笋,错落有致,形如马厩,屯下了这匹“马”,一匹拴在剑门七十二峰上的倔马——马耳山。
虽然我们少与马对视过,但这匹巨马一直关注着剑门儿女。受困于“马厩”的马耳山,通过隧道解困,有了向外的通道。隧道穿过的金子山上方山脊背上,托着一块巨大的印石,这个印石令人遐想。冥冥中这个叫做“印把石”的山,实际尘封了这匹马的前世今生和所有发展希望。山上的这封“官印”就像《西游记》中五指山顶的那道封条,封了孙大圣500个春秋一般,也枉费了马耳山与外界的所有念想。
京昆高速穿过了剑门七十二峰,用无数隧道破了“蜀道难”。从京昆高速引下的这条“剑青路”因金子山隧道泄露了“天机”。穿过隧洞,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形似马耳的山。
隧道引流下京昆高速上的车流、人流。当人们有机会行至山底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其实,他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匹马的视线。因为马首雄踞山巅,马有一个绝佳的视角——看人们在山间迷茫的小道上行车,在山岭间萦绕、徘徊,而这匹马一直就近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的抚慰。
有了公路,这里的村民也把土特产卖到了山外,当地人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马耳山的故事也流传到了山外,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或者是在此地的农家乐吃一顿地道的土酸菜干饭,或者徒步在乡村走一走,体验农耕文化。
人们开始赞美马耳山,都说剑门群峰里有一匹骏马。
三
将来 跑出一匹“致富”千里马
剑阁县有国家5A级风景区剑门关,剑门关是剑门七十二峰里的佼佼者。剑门关近年的火爆,带动了剑阁县全域旅游的发展。一花独秀不是春,同为剑门七十二峰之一的马耳山自然也跃跃欲试。
在旅游开发的大潮中,马耳山下的银溪村迎来了贵人——公司的投资开发。便有了如今这个名叫五指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8.8亿元,面积27平方公里,核心区就是马耳山。如今正在建设包括游客中心、山地运动体验设施、餐饮酒店及民宿等旅游服务项目。建成后,可解决银溪村村民300多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上万人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打造完成自驾车营地、花田及主干道绿化等项目,游客中心、望舒馆、童梦工厂、拾光民宿和体验设施设备等项目也正在加速建设中。
为了先睹为快,我来到马耳山脚下,抬头一看,只见巨大山岭上的几峰相对独立的石山峰。我的马呢?那个一直神秘傲视我的马头呢?陪同我的三位当地乡干部,一再提醒我,这是“云深不知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一愣神:难道我已经闯入了马厩,甚至于跨上了马匹。
我赶紧拿出相机一阵猛拍。陪同我的村民母元太连忙提示我尽量大胆往山顶上看。我用相机镜头扯到山顶,看到寺庙的一个檐角。母元太说,寺庙的雨水可以直接落到山下。我当然相信,因为我在山下能够看到屋檐,说明屋檐是伸出岩壁之外的。
我们绕到后山下车,开始顺着一条运送施工设备的临时“之”字道,盘旋而上。峡谷中遇到工地上干活的老乡,他说:“这条夹皮沟两边的山分别叫小马耳山和大马耳山,也就是你们几十里外看见的俩马耳朵!”
听到此,至于马脖子一事,我更相信大地只给我们显示出了两只耳朵,剩下的都埋在了地底下。
母元太一路为我们介绍沟里的植物,除了刚才说的“九把斧”偶见于岩壁之上,山峰间稍有土层的地方陆续出现珍贵的大叶楠木和小叶楠木,还有黄栌、犟荆弯。我服了母元太的知识渊博,更服了这座山的物产丰富。
母元太告诉我们,他用犟荆弯制成的拐杖可以卖到两三千元。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好收入。等旅游园区一对外开放,相信这里群众的收入还会增加。
上了山峰顶端,出现一个只有几张乒乓台大的地方,寺庙正盘踞其间。庙宇虽然立足有地,屋檐却只能撑到岩壁外。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么宝贵的平台上,还有一棵大树,而且正是“九把斧”。我先前认为“九把斧”是灌木的认知也一下改变了——此根“九把斧”,树冠至少有十来米高。
站在这个山头,四野葱葱,群山莽莽,马身遁隐得无处寻踪。那真是人间有匹天上马,留在了剑阁无人识,好生委屈啊!
站在山顶向下望去,什么都变小了。包括先前这里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也变小了。旅游是富民的产业,我相信,这里会跑出一匹乡村致富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