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乡村看到,昔日基础条件较差、灾害损毁或生态退化的撂荒弃耕田地里,油菜花开,土豆苗壮,三三两两的农民或管护土豆,或翻耕田土,或培育高粱苗床,一派忙碌的春播春管图景。
“这片80余亩的土地归双家村36户村民所有,户均2.3亩。”在打古镇双家村,3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土地,今年已被盛开的油菜花和长势茁壮的土豆苗取代,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德平看着丰收在望的油菜和土豆,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原来,3年前,有业主来双家村流转了这片土地种植柑橘,但因种植技术不到位和管理不善,这片地成了撂荒地。
为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打古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撂荒地耕种新模式,支持和鼓励多种经营主体认种撂荒地,实现村社共建、良田与产业共兴。
去年 5 月开始,双家村“两委”便将80余亩已撂荒的土地从业主手中接管过来,经开垦治理后按原有归属权分给农户种粮食。
“去秋,在政府提供土豆种子和种油菜给予补贴的政策鼓励下,我将邻居的8亩土地承包下来,加上自家的 5亩,一共种了13亩,全部种油菜和土豆。由于管护到位,油菜每亩预计增收近 1000元,土豆每亩预计增收1300元。”村民刘显银一边在土豆地头除草,一边高兴地说,再过1个多月,就可实现增收上万元。而油菜、土豆收获后,还将采用“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确保高粱基本稳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真正实现“一地两种、一地双收”。
在整治撂荒地的过程中,打古镇不断提升土地经营模式,采取主要领导包片、联系村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包地块的方式,逐一对撂荒土地进行整治,做到精准摸排,不漏一丘一块。去年,全镇完成了500余亩撂荒地复垦复耕,并通过宣传和落实相关补助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粮油作物积极性,带动农户开垦荒地200亩。
“去年以来,打古镇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镇撂荒地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采取动员农户复耕复垦、委托亲友代耕代种、大户流转复耕、合作社代耕代种的办法,全部种上水稻、油菜、土豆等农作物。”打古镇党委书记冷安萍说,该镇还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机耕道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不仅盘活原本闲置的荒田,也充分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同时,按照耕地性质,坚持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探索出“农户自愿、亲友代管、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土地流转”的复耕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让“巴掌田”变成了“大块田”,撂荒地变“聚宝盆”。
如今,打古镇撂荒地整治已初见成效,原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成为富民增收的“粮袋子”,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活力。据悉,全镇整治后的 700 余亩撂荒地通过复种、间种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今年可实现新增粮食产量1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