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20923期
因势利导、大胆创新,走出土地托管致富路
江安 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


江安县高粱产业。李富强 摄


长势良好的再生稻。钟宛 摄


农技人员对再生稻进行管理。钟宛 摄

    

□胡敏 王科柱 罗芳
  “今年的水稻幸好抢收及时,虽然前期干旱,但对再生稻影响还不算大。”9月15日,江安县红桥镇灰窑村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程付江,看着眼前的田地说道,“群众把土地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看顾好,管理好。”
  这些土地都是程付江合作社里的“客户”。灰窑村位于红桥镇西,该村原有煤矿关闭后,靠山吃山的日子一去不返,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如何发展是横梗在该村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破解“谁来种田”的难题,2016年,村里的农技人员、种田能手程付江领头成立了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合作社确立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的思路,制定了土地托管的经营模式,实施了立足本村辐射发展的策略。合作社以半托管、全程托管、流转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包产包销、保底分红”和“菜单式”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今年收水稻的时候遇到了干旱,但之前已经把田地托管给了合作社,我们是一点都不担心。”红桥镇对角村村民万友和说,2016年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把家里的8亩地托管给合作社,由对方来打理。“耕、种、打药、收割都由合作社来干,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啥也不用问。”
  在选择托管方式上,结合本地农民老龄化、青壮年兼业化的实际,选择以“服务型”全托为主、“菜单式”半托为辅的托管模式,专合社与农户签订规范化的土地托管合同,“我们签的协议是保底一亩800斤,增产的全归我们。其实经过他们科学化管理后,每亩都能产1000斤以上,生产的所有粮食还按高于市场价进行回购,我们实际还要多收益500元以上。”万友和说道,而且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作社吸纳本村劳动力,组建“农民服务队”,农民还可以得到务工收入,实现了耕地有人种、劳动力有就业、农民有收入的多赢目标。
  “一家一户耕种,管理成本高。村合作社统一经营,耕、种、管、收等每个环节村合作社都精心组织、精打细算,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程付江说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共托管、半托管、流转了红桥镇5个村30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优质水稻。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规模化连片种植、引进新品种(中稻+再生稻)、新技术,亩均每年可增产200斤左右(含再生稻);农民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通过加工和电商销售,粮食销售价格可提高15%左右。
  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稻谷后,专合社投资成立了江安县园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一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了比较效益和附加值。灰窑村、红色村都入股到公司,以本金1.2%的月分红率按月计算、按年分红,两个村每年分红收益都在1.2万元以上,为村集体带来了经济收入,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助推了企业发展。
  “通过土地托管,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三增一降双保’,即:增产量、增收入、增效益,降成本,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让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也让真正懂农业的职业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的舞台,发挥最大效能。”江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中富表示。
  “土地托管”在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对托管土地实行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解放生产力,而且能够增强竞争力。近年来,江安县围绕“一轴三带全域六园”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柑橘、粮油、林竹、生猪”四主导以及“早茶、水产”两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新机制,发展“一镇一园”“一村一品”,破解了“谁来种地”、规模化经营难、农业绿色发展难的问题,切实稳定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致富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