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20923期
抢抓“10万+”,新闻跑得更快更远


获奖短视频截屏。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洪瑜
  下田、入户,参观蔬菜大棚,了解最新农技……做“三农”记者一年多来,皮肤更黑了,也越来越耐蚊子咬了。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如何做好公共新闻的“三农”接口和出口?我的体会是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视频传播优势,讲好“三农”故事。
  去年7月的一天,我随报社“稻可道,非常稻”报道组下乡采访,偶遇这样一个场景:稻田里,几个皮肤黝黑的川农大学生、教授头戴遮阳帽,脚踩着拖鞋正开展无人机育种作业,巨大的农业无人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在稻田的另一侧,人工拉花授粉也在进行。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未来,两种授粉方式在同一片稻田呈现,画面震撼。我赶紧拿出无人机拍摄,记录了这些珍贵的画面。
  次日,《震撼!人工“拉花”与无人机授粉同田亮相,描绘稻田最美一刻》一经发布便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还在四川省新闻奖评选中斩获短视频类一等奖。现在回看,大奖的背后,是川农报团队对视频文案的精雕细琢和对“三农”领域的真实记录。
  今年9月以来,我们的视频多次收获了“10万+”:9月1日发布的《苦瓜8元每斤,土豆4.5元每斤…部分菜品价格较上周翻倍,工作人员:加强监管整治!》,曝光量超过70万次;《救援启动!泸定地震致多处房屋倒塌,山体塌方。13:15分,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已调集多地力量赶往震中》转发量1.6万次,播放量超80万次;《我国秋粮收获超1.4亿亩》在抖音荣登热搜榜第一名,获得2万多次点赞,70万次曝光……
  透过这些数据,我找到了职业带给我的满足感,有了一些真切的感悟,也坚信能做好公共新闻的“三农”接口和“三农”出口,以全新的视频传播手法,做一名专业又专情的“三农”记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