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20923期
稻香扑面的日子
——献给四川农村日报创刊70周年

    

◎ 杨文镒
  正是硕果满枝的季节。
  正是稻香扑面的日子。
  今天,中国第五个农民丰收节。金秋的田野,为四川农村日报创刊70周年搭起庆典的舞台。
  1952年的仲秋之夜,四川农村日报诞生在成都垂柳依依的布后街,一座民国时期的破旧小院。
  一群跟随刘邓二野大军、贺龙十八兵团从华东、从延安、从晋西北入川的热血青年,在昏暗的夜光下编印出第一张《四川农民》报。
  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巴蜀大地,农业大省的乡亲终于有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章。
  从此十里八乡,村村寨寨,一纸风行七十载。
  花开花落,寒暑春秋。
  作为四川日报农村版的四川农村日报,命中注定了自己的使命担当与这块土地及土地上的人们风雨与共。田坎上的文章,“农”字一写70年。在报章如林,报海沉浮的世界,这是中国西部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70周年,决不只是新闻学上的意义纪念,更不止于历史情结的绵绵情思,而是一代代川农报人毕生追求的承载,与亿万农家春种秋收梦想家园的70个生命的轮回。
  小心翼翼翻开 70年尘封的报章,扑面而来的是沉甸甸的农耕文明的历史烟云,每一页都是鲜活的当代巴蜀农耕史,每一天都是细说稼穑的农家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徜徉在川农报70年的历史长廊,可以深切感悟无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形态如何改变,“民以食为天”这个颠扑不破的命题,永恒于过往与未来的星空。川农报史诗般的为之记载,为之鼓舞,为之呐喊,70年谱写出一部无愧伟大时代的壮美乐章。
  践行这个国度最古老的祖训,耕耘烟雨如画的诗意家园,川农报在最虔诚的守望。

  一蓑烟雨,长路兼程。
  “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
础”……那些年写进共和国的国策方略,无论温饱难得时的“红苕专版”,还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技兴农版”;无论是农业合作化“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到摘掉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以至新时代十年奋发,消除千年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夺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之大者”,都一 一镌写进了川农报70年二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字里行间。
  70年川农报山高水长。
  著名的1958年初春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专门视察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川农报记者率先向全国报道《毛主席访问红光社》。由这篇新闻故事写成的歌曲“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又问吃来又问穿,家里地里全问遍呀,还问咱农校办没办……”全国各族人民传唱至今。
  问尽桑麻农家事,一路阳光雨露。
  曾九次回川的小平同志,1982年9月就乡音浓重地叮嘱“我的父母官”:“四川是改革之乡,农业要发挥‘天府之国’的优势。”
  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到阿坝汶川县白果坪藏汉村视察:“四川要把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作为扶贫重点,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2004年6月,胡锦涛同志到南部县望月村视察:“四川要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四川团审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2022年6月,习总书记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视察:“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川农报在时间长河用坚守如一不曾负韶华响亮作答,平添职守自豪。
  一段美谈,至今流传。
  山川异域。“找张川农报!”成了多少村寨的乡规民俗。田坎院坝,牧区草原,春种秋收,农忙农闲,村组学习,串亲访友,总揣川农报为伴。
  2002年川农报创刊50周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盖马尔·M·艾哈迈德专门发来贺信。而甘孜丹巴“美人谷”的藏族姑娘小伙闻讯而来,带着洁白的哈达,采来鲜艳的格桑花,翻雪山过草地,竟把动人的【报人心·农友情】嘉绒藏族风情歌舞跳到了报社大院。
  农牧民乡亲所代表的读者深情,就是这样静静的流淌在川农报的史册。
  而那些从川农报地方新闻通讯员,成长为区县市省乃至中央的各级政要,他们今天都还在如数家珍地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川农报新闻培训,第一次为川农报学习写稿。川农报走出的著名作家西戎、流沙河,新华社驻法国巴黎首任首席记者杨效农,著名老报人李半黎等,更是不能不记取的高光人士。
  70年的川农报换了容颜。
  今天,青春洋溢的新生代——从大学门走进媒体门的小哥哥、小姐姐主导着川农报的话语,虽然他们不再用“大号农民钢笔”写新闻,不再用“红墨水毛笔”编文稿。或许,还喜欢奶茶,追剧本杀,酷爱热歌劲舞,迷恋网上冲浪,但双脚仍像前辈一样坚实地走在田野山乡,不同的只是他们用互联网新媒体的表达体系和世纪语言,不输前贤的才华思辩,让川农报年轻更年轻,朝气更朝气,引领着全媒矩阵在新农村建设的乡间道路上迅跑。
  今天,我们格外怀念川农报的一代代老报人,那一个个远去的历史背影,那一颗颗闪烁的昨夜星辰。九天之上,老前辈们仔细览读今天70个版的川农报特刊,必定个个热泪盈眶。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曾经铸就的报章和乡土眷恋得太深,时光永难磨灭。
  昨天,只是历史的刻痕。
  今天,川农报向70周年作别。
  明天,川农报还要向80、90、100周年进发。
  参天大树无论枝叶蔓延何方,其根,将永远深扎在为了大地丰收的沃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