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11014期
农房变书院 新村民落户“盆景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9月30日,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芦苇荡漾,掩映在湿地良田里的安农书院书香四溢。书院主人李星一如往常接待来客,不一样的是,如今她有了新身份——从名义“新村民”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龙村十社村民。
  今年4月,得益于郫都区宅基地“三权分置”率先探索,李星取得安农书院所在的原宅基地和农房的不动产证,顺理成章将户口从郫都城里迁入安龙村,新的户籍和身份证明让李星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现在我真正成为安龙村的一员。”说话间伴着爽朗的笑声,李星逢人便与之分享喜悦。

回乡置业做名副其实新村民
  郫都区作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大胆创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李星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1974 年出生的李星多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8年她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郫都城里的房产卖掉,在安龙村利用闲置林盘、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建设乡村书院,打造耕读空间,开展乡村文化营造。
  安农书院所在的安龙村,是川派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盆景之乡”的美誉。李星说,安农书院原址是村民闲置多年的破旧房屋和猪舍,3.1亩的占地面积为开办书院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郫都区先行先试,充分运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推动“沉睡”的宅基地资产变资金变产业。
  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在确保宅基地资格权人“户有所居”的前提下,资格权人将闲置农房及闲置宅基地以有偿方式转让给项目投资人李星开办安农书院。按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式,李星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不动产登记,转让期限40年,用途为教育培训。随即,书院凭《不动产权证书》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许可,其投资人李星作为“新村民”落户该村。
  “李星作为受让方,通过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以有偿有期限的方式取得不动产证,为后续产业发展疏通了关键堵点,为乡村振兴产业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红本本就等于有了保障,如同吃下‘定心丸’,以后追加投入、升级改造才能放开手脚。”李星说。
  在书院外围,李星还流转了40多亩农用地建生态农场,一块块规整出的农田,为城里人提供“共享田园”耕种、采摘等农事体验。

互融共享书院搭起连心桥
  让李星感到安心的还有,乡村书院本就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除了投资办学的属性,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其作为真正意义的“家”,让她能更好地享受田园耕读生活。
  安农书院除了为本村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提供经典诵读、琴棋书画、手工木作、生活礼仪、亲子共读等课程,还开办公益国学延伸课堂、农家图书馆,免费为村里的孩子教授国学经典,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开办的夏令营、冬令营,会腾出一些免费名额给村上的小朋友,让热爱学习、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孩子,同样能够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李星说,成为本村人后,心里的融入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更乐于为乡村文化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院建成后,吸引到蜀派古琴传承人俞琴秦、木工老师龚海等纷纷入驻。龚海的徒弟马闯,一名来自陕西的“90”后,去年 10 月份来到安农书院,就被这里清幽的环境吸引留了下来,如今除了制作木雕工艺品外,也成为一名木工老师。“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我能够潜下心来做木头手作。”马闯说,与村民、学生之间淳朴的关系,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安居才能乐业,李星说,既然家安在了安龙村,希望依托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集聚更多文化能人回乡,让家乡变得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