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10611期
受聘出川种水稻 一年收入百万元
这位种粮大户凭啥这么牛


5月,周家林在邛崃的家庭农场迎来小麦丰收季。

    

农报眼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阚莹莹 实习生 郑宇佳 文/图
  “我昨天刚到广西,将在这边待四五天,打理一下这边的水稻。”6月8日,当记者联系周家林时,他语气中略带长途旅行后的疲惫。这位来自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的种粮大户在一个月前接受了一份代管土地专种水稻的工作,地点在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面积有两千多亩,年收入百万!
  规模发展他能“点粮成金”
  “没有我种不出粮食的土地。”说到种粮食,周家林难掩骄傲。自 2003年以来,周家林开始尝试种粮。一 开始,他就把规模化种粮作为自己的发展路线。
  不到十年,他的种粮事业越发红火,不仅跨入了“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行列,还获得一台价值20万元的东方红拖拉机奖励。
  种粮如何能种出如此好的效益?在周家林看来,不断更新的技术是关键。
  多年来,尽管他种粮已远近闻名,但周家林没有停止对种粮技术的学习,专家们也愿意把试验田放在周家林的农场。
  近年来,周家林先后投入几百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运输机、收割机、插秧机,配备了烘干机,还建造了约30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仓储,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约了成本。
  和一般的种粮户不同,周家林还专门修建了冻库,存放种子。他告诉记者,保存着不同品种的水稻小麦种子,是为了做品种对比实验。有着这样的钻研精神,周家林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跨省种粮技术指导年入百万
  凭借自己对土地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对农技,尤其是水稻小麦种植技术的了然于胸,周家林种粮不再局限于成都平原,而是一路南下,走向了广西。
  今年4月初,一家公司邀请他前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代管土地,提供水稻种植技术服务,面积2000余亩。服务期间,公司给周家林开出了5万元的月薪,此外,他的拖拉机在广西服务可收入40多万元,一年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
  6月,在离家乡1000多公里之外的巴马县,周家林的儿子周江博刚栽完一批水稻,早一些栽种的已经生长到了3到4叶了。
  “今年是(在广西种水稻的)第一年,一切都还在摸索中进行。这里的地原来是旱改地,基础设施和基本技术什么都没有。”周家林告诉记者,目前儿子周江博长期驻扎在广西,自己平时通过儿子发来的视频了解水稻生长情况。
  周家林告诉记者自己的打算,“今年刚起步,只种一季,明年打算种两季,一季3月种6月收,一季7月种10月收。”
  薪火相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刚30岁出头的周江博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早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种田,成为职业农民已有十年,并作好了“接班”准备。
  “开始是想先跟着父亲尝试一下,干的时间长了,发现这个行业有前途,所以我就接着干了下去。”周江博和记者谈起最开始当上“新农民”的经历。
  这次广西代管土地,周江博的薪酬同样可观,前期在广西的实地技术服务让他获得了17万元左右的酬劳,后期再根据成效“提成”,在周江博看来,翻田种地不再是以前出劳力赚钱少的工作了。
  不只是周江博,在周家林的手下,现在有着一个由他带领的6人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0岁。“团队对学历没有要求,只要是想尝试、好学勤劳肯实干的年轻人,父亲都会同意他们加入团队。”周江博说,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学到了很多作为职业农民必备的实用技术,也能赚到钱。
  “农业的前景很好,希望有文化和能力的年轻人进到这个行业里面来,只要实干肯吃苦,就能把‘新农民’这个职业做出成绩!”周江博说。

专家点评
这些种粮大户是稀缺资源需要给他们更完备的政策支持
  粮食种植人才的跨区域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预示着粮食种植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了新的变化?对此,记者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
  郭晓鸣表示,这个现象展现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正在指向种粮大户。长期以来,中国粮食种植呈现分散、超小规模经营,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随着规模化种植大户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将逐渐把种粮大户放在重点位置上。
  如今出现的这一批具有经营能力的种粮大户属于稀缺资源。四川本地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种植人才,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农业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信息的共享。
  最后,相比于薪酬,更要关注到这群人的经营能力。这部分有经营能力的种粮大户正在成为中国粮食生产主力军,因此,需要给这部分人更加完备的政策支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