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10303期
“土专家”党永富:
破解土壤污染治理与改良的“卡脖子”难题

    

□新华社记者 刘高阳
  春耕时节,豫东平原,茁壮成长的麦苗已是一片绿意盎然。像往常一样,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永富走在河南省西华县的试验田边,不时俯下身,查看土壤和麦苗的健康状况。
  “希望越来越多的土壤能够活起来、会呼吸。”党永富说,“希望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土壤污染治理与改良的重要,土壤污染治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新技术,不再有‘卡脖子’环节。”
  2018年,党永富曾带着两瓶泥土参加全国两会,令人印象深刻。皮肤黝黑,三句不离“治土”本行,30多年来,围绕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退化改良、一般土壤保护这“三块土”,这位农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带领团队根据不同的土壤研究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曾让2100多万亩农田重获生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土专家”“土代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履职尽责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通过参加执法检查,党永富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土壤污染治理的“卡脖子”难题,必须走“科技+法治”的路子。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改良培肥先进技术仍然短缺,一些技术在治理重金属污染、调节土壤酸度方面有一些效果,但是副作用明显。”党永富说,现有技术存在弊端,有效的高新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缺认知、缺人才、缺技术,确诊难、治理难、成本高现象,“卡脖子”很大一部分就是卡在这些环节。
  党永富认为,在补齐土壤短板方面也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开展集土壤检测、诊断、治疗、修复、评估、农业清洁生产于一体的集成关键技术研究,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土壤污染治理的成熟先进技术并予以推广,使广大农民熟练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
  “什么事都需要人来干,要想保护好耕地,就离不开农民,农民的贡献应与回报挂钩。”党永富说,为此,2021年全国两会,他准备关于建立保护耕地、种粮贡献与农民养老保险挂钩机制的建议,让农民更爱土地。
  同时,党永富还准备了关于推动我国耕地质量立法的建议,从重视耕地数量到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依靠科技的力量,减少、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加大经济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