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20210113期
智造种业“芯片”,四川如何打好翻身仗?

    

  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八大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四川,作为全国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之一,在这场种业翻身仗中,已经做好哪些准备?
收集特色资源 建种质资源库
  四川是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草等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现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余份,保存蔬菜种质6000余份。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四川种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
  种业要发展,种质资源是基础中的基础。优良的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质基因资源,只要发掘和利用其中一小部分,就足以为培育农畜新品种开辟广阔天地。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良种在我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5%以上。我国粮食单产较1949年净增4.6倍,畜禽、水产品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主要得益于品种的持续更新换代。“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则是种业的‘芯片’。”在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看来,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和利用,是推动种业发展的第一步。
  2018年4月,我省全面启动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省农科院成立调查队参与了这次收集行动。“7支种质资源调查队均已出征,走访调查了9个县(市、区)36个乡镇的75个行政村,收集资源761份。通过9个重点县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获得了一批地方品种和特色资源,其中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特异性、独占性资源10余份,如渠县地方芋头、五星挂丝红苹果、白樱桃、细白毛黄豆、黑青稞、雪山大豆等。”调查队队员、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项超介绍说。
  推进种业创新,首先要打牢基础,种质资源库就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在成都市邛崃市前进镇,正在加紧建设的天府现代种业园就是一座规划建设涵盖农林牧渔草,集收集保存、研究利用与科普展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种质资源库,设计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数量52.4万份(包含林木种质资源15万份),食用菌种质资源达到5万份,水产种质资源达到26万剂,畜禽种质资源达到105.2万剂。
建设育种基地 培养种业企业
  记者了解到,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省不仅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取得了重要成绩,在育种基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
  在农作物育种基地方面,拥有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8个、杂交玉米基地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个,省级优势种子制种基地13个,初步建成了以川西平原为主的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优势区,以安宁河流域为主的杂交玉米制种优势区。
  在畜禽育种方面,现有各类种畜禽场(站)582个,其中国家级种公牛站1个、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13个、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22个。在水产苗种场、蚕种场等均建成了国家级或省级生产基地。
  企业培育进展较大,现有农作物种业企业313家,畜禽种业企业81家,水产种业企业300多家,蚕桑、林木、草种企业规模正逐步扩大。“近年来,我省一些优秀的育种企业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例如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去年入选2020年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这一品种主要由企业开展育种攻关,多年以来成为长江上游5省(区)年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处长杨春国介绍。
  此外,在行业监督方面,我省初步建立了以省为中心,市州为骨干、县为基础、第三方为补充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立了省级牧草种子质检中心,建立并实施了畜禽种苗监管制度,建立了水产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以产地检疫为重点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制度和市场监管体系,行业监管成效显著。

关闭